前端不存在了?Gemini 3 Pro 发布感悟

Daotin 于 2025-11-23 发布 编辑
  1. 一、参数对比:不仅是强,是断层式碾压
    1. 1. 综合推理与通用能力 (The “Brain”)
    2. 2. 数学巅峰 (The Math Wizard)
    3. 3. 多模态与视觉 (The “Eyes”) —— 前端请重点关注
    4. 4. 编程与智能体 (The “Hands”)
    5. 5. 知识与可靠性 (Reliability)
  2. 二、实际体验:是骡子是马牵出来溜溜
  3. 三、我的思考:前端真的会消失吗?
  4. 四、两个新玩意儿:Generative UI 与 Antigravity IDE
    1. 1. Generative UI (生成式界面)
    2. 2. Antigravity IDE (反重力 IDE)
  5. 五、结语

最近 AI 圈最火的消息,莫过于 Gemini 3 Pro 的发布。全网一致惊叹“太震撼了”,随之而来的经典论调自然是——“前端又要完了”。

作为一个在前端摸爬滚打多年的打工仔,这种大场面自然不能落伍。毕竟这可是连 OpenAI 的 Sam Altman 都亲自点赞的“宿敌”模型,必须得亲自上手体验一下,看看我们的饭碗到底稳不稳。

image

一、参数对比:不仅是强,是断层式碾压

一个模型强不强,先看理论参数。谷歌这次甩出了一份极其震撼的性能对比表,把 Gemini 3 Pro 和 Gemini 2.5 Pro、Claude Sonnet 4.5 以及GPT-5.1放在一起处刑。

image 1

结果很明显:Gemini 3 Pro 的各项指标,基本都是断层领先。特别是在 WebDev 网站的 AI 编程能力排行榜上,它直接空降第一名

image 2

我看很多人只是泛泛而谈,但我仔细扒了扒这份对比表中每个测评项的含义,发现这里面的信息量非常大。为了让大家看明白,我把这些指标拆解一下:

1. 综合推理与通用能力 (The “Brain”)

2. 数学巅峰 (The Math Wizard)

3. 多模态与视觉 (The “Eyes”) —— 前端请重点关注

4. 编程与智能体 (The “Hands”)

5. 知识与可靠性 (Reliability)

总结一下这次的提升:

  1. 数学能力地狱级碾压:突然“开窍”了,能做刁钻的竞赛题。
  2. 视觉智能质变:ScreenSpot-Pro 分数是 GPT-5.1 的 20倍!这也是它能完美复刻网页的关键。
  3. 人类智力天花板:HLE 和 ARC 的高分证明了它具备真正的泛化学习能力。

二、实际体验:是骡子是马牵出来溜溜

参数吹得再好,还得看落地效果。既然它视觉能力这么强,我就拿网页复刻来测试。

测试任务:现在正在开发一个 H5 应用,我让 AI 试着还原一下 UI。 提示词:使用 HTML+Tailwindcss 精确复刻 H5 页面,图标使用 iconify 图标库,图片使用 Lorem Picsum 占位符。

下面是原始 UIGemini 3 ProClaude Sonnet 4.5ChatGPT 5.1 的实现效果对比:

image 3

结论:一眼就能看出来,Gemini 3 Pro 在颜色、分块、定位上的还原度是最好的。Claude 的底部菜单栏样式完全不对,而 ChatGPT 5.1… 它甚至干脆没写菜单栏。

三、我的思考:前端真的会消失吗?

今年前端已经不知道“当场去世”多少回了。对于“前端消失”这个话题,我有两点思考:

1. 短期:前端不会消失,但“门槛”变了

短期内,前端工程师不会消失,但对纯代码能力的要求会降低。核心竞争力变成了架构能力统筹能力

2. 长期:职位界限会消失

长期来看,前端这个具体的职位可能会消失,大家可能统称为“软件工程师”。工作的常态将是:你一个人同时操作多个 AI Agent,去完成各种软件相关的任务。那时候,单纯只会写代码的“软件执行者”可能会被淘汰。

给兄弟们的建议:

四、两个新玩意儿:Generative UI 与 Antigravity IDE

这次谷歌除了模型,还发布了两个非常有意思的产品概念。

1. Generative UI (生成式界面)

这是个啥?我理解它就是一个 Gemini 3 + Nano Banana(谷歌新的微型模型)的 AI Agent 组合。 它不只是回答你的问题,而是将你的需求分析后,借助 Nano Banana 直接生成包含各种可视化表格、图片等元素的可交互网页

image 7

这东西对教育和学习简直是神技:

比如:给小孩讲课:解释氯气和水的反应,以前是看方程式,现在它直接生成一个动态演示网页。

image 8

比如:程序员学习:想学排序算法?它生成一个可交互的网站,演示排序过程,甚至还能单步执行代码。

image 9

只要你想,它可以用 3D 网页演示 4 缸发动机原理、地球水循环、受精过程等等。**“所见即所得”**到了一个新的高度。

2. Antigravity IDE (反重力 IDE)

这是谷歌基于 VSCode 魔改的、专为 Agent 开发设计的 IDE。

image 10

它的核心理念是 AI First。 目标很简单:把你从“写代码的人”变成“指挥代理完成任务的人”。

怎么玩? 打开 Antigravity,你看到的不是文件列表,而是一个 Agent Manager 管理台。你可以一次性开启多个 AI Agent,它们可以直接访问编辑器、终端和浏览器。

比如你可以同时下令:

三个 Agent 并行工作,你可以随时切换查看。

它集成了三个关键模型:

  1. Gemini 3:大脑,负责推理和写代码。
  2. Gemini 2.5 Computer Use:手眼,负责控制浏览器进行 UI 验证(写完代码自己运行、自己截图录屏)。
  3. Nano Banana:美工,负责生成图像和 UI 素材。

这不仅仅是辅助编码,这是自动化的端到端开发范式。

五、结语

回到文章开头的那个问题:“前端真的不存在了吗?”

我觉得,未来某种意义上是的。那个只会切图、调 CSS 兼容性、死记硬背 API 的“传统前端”,确实正在逐渐消失。随着大模型的发展,意味着纯体力的代码搬运工作已经没有任何壁垒了。

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要失业了。相反,我们正在迎来一个更高级的形态:

  1. 工具在进化:从 VSCode 到 Antigravity,我们的生产力工具正在从“打字机”变成“指挥台”。
  2. 角色在转变:我们将从具体代码的“执行者”,被迫(也主动)进化为产品的“架构师”和 AI Agent 的“管理者”。
  3. 核心没变:技术只是手段,解决问题创造价值才是目的。以前我们用手敲代码创造价值,以后我们用脑子指挥 AI 创造价值。

所以,别焦虑,也别急着转行去卖炒粉、跑滴滴。在这个 AI 狂飙的时代,保持技术敏感度,把你的“技术广度”铺开,学会如何精准地向 AI 提问,这才是我们新的护城河。

前端可能“不存在”了,但作为能驾驭 AI 的软件工程师,我们的路才刚刚开始。